草根大众自发点燃的道德火种应予呵护

记者:草根大众自发的价值建设尤其是道德行动也很重要,甚至比文化精英们更重要、更有广泛性。他们理应成为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最近几年,一大批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迸发出巨大道德热量,以星星之火点燃了道德的灯塔。王顺友、丛飞、洪战辉、谢延信、徐本禹……这些小人物平凡而崇高的道德光焰唤醒了许多社会成员的良知,让高层文化人士和官员都心生敬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无疑是传统文明礼仪之邦道德复兴的全民总动员。相对其他道德建设推动方而言,民间、草根身份开展的道德重建,将从根本上推动道德体系的内生性、原生态复兴。鲁迅先生90年前发表的《一件小事》,表达出文人的自省和对草根道德的赞美,迄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陈立旭:不仅文人要反省,一些党政部门也应反思。我们长期以来道德宣教中空洞说教色彩严重,一味树立高大全式道德标杆,结果收效甚微,民众甚至很逆反。而像王顺友、洪战辉这些由民间挖掘出来的小人物,能持久地打动人心,恰恰是因为他们体现了生命的真实性,源于人性的内在美。

记者: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境界处于道德允许的平凡境界。蕴藏在百姓内心的道德力量,通过民间自发宣传和必要的政府引导、呵护,就会放大为强烈的主流社会心理,形成爱憎褒贬分明、人心崇仁向善的醇厚民风。
陈立旭:民间道德楷模更有示范意义和可学性,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把关注的视角投向普通人,使模范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大众媒体告别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央视和各地卫视参与式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带给国人心弦久违的颤动。这种媒体道德行动在多少趋于冷漠、功利的社会底色抹上了一层暖色和亮色,社会反响无疑是良好而经久的。
陈立旭:道德规范是一个发展的范畴。比如,志愿者与各种民间公益组织的涌现,就是时代一大发展。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升华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确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奉献我快乐”的现代伦理原则。

记者: 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几百万,汶川大地震废墟现场也有志愿者与灾区困难群众“扎营万帐同凉热”的动人身影。可以预见,志愿服务和公益组织NGO将成为未来引领道德复兴和创新的时代先锋。面向未来,我们应当预见,无论是道德中国复兴,还是价值世界重构,都根在民间,根在人性,根在传统,根在发展!

点此返回 【2010考研时事政治专题】

推荐阅读:>> 沪江考研精华汇:考前四十天必读 <<  

考研最后冲刺欢迎报名参加【2010研英强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