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知识点详解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商品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机制则是指构成市场的各个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和调节功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2)企业是市场主体,是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其生产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专职的商品生产者和经济者;

(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和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4)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特征。从经济方面看,主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合理拉开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上述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呈现出水平低、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生产力的这种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水平不可能太高、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一)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现阶段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1、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的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样的实现形式。公有制是就所有制的性质而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两者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形式,关系到公有制的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两种主要形式外,还出现了诸如股份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新的形式。

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1)坚持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

(2)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并作各项必要扣除后,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企业是分配主体,有根据国家政策自主决定分配的权利。

2、企业可用于分配的收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挂钩,职工个人收入与其劳动贡献即效率挂钩。这决定了在不同公有制企业之间,等量劳动不一定取得等量报酬。

3、按劳分配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因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4、按劳分配不是全社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惟一的个人收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共存。

(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决定了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各经济主体获取收入的渠道必然是不同的,由此也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分配方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资本取得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等。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三、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我们在分配领域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二)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五)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总之,我们在收入分配领域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