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知识关节点

许多同学认为,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些难点在构建体系时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如果这些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可以绕开;但问题在于它们往往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想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应试水平,我们就一定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重构”、“思想的社会关系”、“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

有考过的同学问:“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会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所导致的。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就没有在试卷上多拿分少丢分的实力。要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必须抓牢几个核心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比一般人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加分析的地毯式强行记忆,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背”哲学不是背圆周率那样单纯记忆的东西,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记忆,那真是事倍功半,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

将基础练习与材料题练习区分开来进行

目前,马哲的内容在真题中主要是以材料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因此很多考生喜欢做材料题的习题,而对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的题目并不感兴趣。但在复习过程中,不同的题目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材料题的特点是材料千变万化,题目灵活,但考查的仍然是基本功,即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复习的初期阶段,多做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知识点的题目是帮助考生夯实基础的有效方式,因为通过做题的方式去掌握内容,具有背诵、记忆等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在背诵中常被忽视的细节通过做题也可以得到明确和强化。因此,建议考生将做题有意识地分为两个阶段,在初期阶段,主要是多做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知识点的基础练习,之后再进行以做材料题为主的复习,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考生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