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体分析

  1、整体命题模式

  今年考试在题量、题型上与近几年的考题没有显著差异。总分为150分,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各占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写作四类,共16道题,其中名词解释7题,简答6题,论述和写作共3题。这种题型分布方式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已经延续约十年,成为一种稳定的命题模式。估计未来几年内还是不会有大的变化,题型仍然局限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写作、作品分析几类之内,偶尔可能会出现简单的填空题。因此,后面的考生在复习时,还是要加强这几类题型的训练。

  2、各部分具体的命题特点

  (1)新闻理论部分--"舆论"仍然是重点话题。

  近年来,"新闻舆论"一直是很多学校新闻学考试的重点,这次的考题也不例外,这也是在我们考前预测之中的。在新闻理论部分的50分钟,直接考到"舆论"的题占了30分:论述题和一道简答题。名词解释的第二题"新闻手段"和简答的第二题"新闻事业联系群众的方式"虽然没有直接考"舆论",但答案中都必然会涉及舆论的内容。因此,与舆论完全无关的,只有第一道名词解释,仅5分。今后几年中,舆论仍将是新闻学考核的重点,其中又以"舆论监督"为重中之重。尤其要关注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舆论监督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2)新闻史部分--近代报业是重点,外新史出现偏题。

  在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史仍是重点,占了35分。而在这35分中,又有30分考核的是近代报业(包括"早期外国人在华办报"、"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三部分)。从传媒大学历年的新闻学考题来看,近代报业一直是中国新闻史的考核重点,因此考生必须重点掌握。具体地说,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1)这三个阶段的重要报刊、报人;2)各派别的办报思想、方针及其影响;3)报刊业务改进状况。

  今年外国新闻史考得相对比较偏,"星法庭"和"《人民之友报》"都不是外新史的重点内容。这又透露出一个信息,外国新闻史的考核虽然分值低,但涉及面广,边边角角的知识都可能考到。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一定要掌握地多么深入,但尽可能全面,那些不重要的知识点也尽量都浏览一下,有个初步印象。

  (3)新闻业务部分--功夫在参考书之外

  新闻业务部分,突出体现了刚才提到的命题方针--淡化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强化对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考核。在这50分中,参考书中明确出现过的定义、概念只占15分(名词解释第一题和简答第二题),其它可以说都是课外的知识,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学界至今仍有争议的前沿性话题,比如"公共广播电视"的概念。因此,这部分想要的高分,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对各类新闻传播学著作都要有所涉猎,尤其要关注《新闻与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了解前沿学术话题和各方观点,勤于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最后一道大题又是写作题。从2005年至今,四次的考试中有三次把写作作为业务部分的大题,充分说明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以后考生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写作能力,建议每周练笔至少3次,多写点消息稿和评论稿,提高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