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
公平不单是指经济公平,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

当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公平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一种是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公平。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公平观,看到公平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是历史的,是说公平总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制约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公平实现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不同的。公平是相对的,是说公平不是无条件的,它总是相对某种规则或相对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并不是否认差别,更不是绝对平均主义。

2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从资源供给看,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但重要资源的外贸依存度过大或过快上升,将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价格风险和安全问题。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同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最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特别声明:以上资料版权归恩波教育所有,未经恩波教育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将依法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