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2012年考研模拟试题(三) :传播学

作者: 来源:跨考教育 时间:2012-01-05 12:45

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科目代码: 619 科目名称: 传播学

一、

1.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似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来看待。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2. 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的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3. 沉默螺旋理论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它的要点包括:(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信息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 该委员会设立于1977年,附属于教科文组织,正式名称是“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会由16个国家的著名传播学者组成,主席是荷兰人C•麦克布莱德,因此称为“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在于研究全球性传播问题、调查信息流通的现状并提出具体行动的建议、探讨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方法和途径。在该委员会内部,主张信息自由流通的西方国家和主张应改变不平等现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激烈交锋,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居多,西方国家处于相对孤立的境地。

5.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个灌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的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二、

1.(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友、邻居、同事等。(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横向传播的关系(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传统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例如有声望的家族对社会往往有普遍的影响。(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

2.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不过,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一些学者虽然也提到了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但他们却未能对此进行充分的考察。第二,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第三,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3.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1)环境认知层面。大众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和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有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他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的影响人们的行动。

4. 直线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的缺陷:(1)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5.(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他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型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自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社会关系性的体现。(2)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3)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映,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三、略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