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到了可以用“危机”来形容的地步,拥有干净的空气、水、土壤和食品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是一种奢侈;治理污染的进展赶不上污染扩散的速度,声音和手段都极为有限的政府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人士似乎在打一场“赢不了的战争”。

现实源于历史,在环境问题上只有认真反思、总结历史,才有希望赢得未来。令人欣慰的是,共和国60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在星光的指引下去赢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正是共和国一大历史使命。

人与自然:悟到和谐始共舞

——60载,让历史启示未来之人与自然


■   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忽视环保,思想差距留下历史教训

尽管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全球竞赛中却只能算一个后来者。在60年奋斗历程中,在环保领域,我们在经历多年徘徊、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发现自身的错误所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共和国6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史。在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的紧迫任务,自然在人们眼中是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一个需要征服的对象。在“战天斗地”的口号鼓舞下,垦荒活动大规模展开,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原、湿地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场、工厂。特别是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在意识形态的狂热下,国家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发展计划,“向自然要生产力”。人们没有意识到,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趋向对立,不计后果的索取已经给未来投下阴影。以森林资源为例,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大炼钢铁”、60年代的“大砍大伐”,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混乱,都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林木蓄积量大幅减少,换来的发展成果却是微乎其微。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在西方世界渐成社会主流,但中国对此还一无所知。此时的中国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体系,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却很少有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许多人甚至认为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污染。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中国派团参加,代表团成员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差距:中国人理解的环境问题仅仅是“废气、废水、废渣”的 “三废”问题,世界谈论的却是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森林生态系统等“大环境”、“大问题”。会议起草了《人类环境宣言》,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出了“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呼吁,但中国人还是第一次把“环境”和“保护”两个词组合起来加以认识,因为此前大家只是把“环境”和“环境卫生”联系起来,甚至一开始只想派卫生部门来参加这个会议!

巨大的思想差距,代价是巨大的环境损失。当年,受到思想冲击的中国人将人类环境会议揭示的环境问题与自身相对照,展开一系列调查,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不仅出现了官厅水库污染、大连湾海水污染等局部污染事件,全国性的大气污染、森林过度砍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情形也相当普遍。这些情况虽然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但在“文化大革命”的乱象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启动可谓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各项事业步入正轨,环保工作也获得了新生,从政府机构设立、政策制定、规划执行,过去的空白被一一填补。但被政治运动耽搁了太久的中国极度渴望经济发展,经济取代政治,成了破坏环境的新的、更为强大的驱动力。人们在口头上呼吁保护环境,但仍把索取之手贪婪地伸向大自然;国家不断制定环保政策,但执行层面却是苍白无力。中国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飞速提高,但同时也付出了过于沉重的环境代价。高能耗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恶性污染事件高发,环境危机向社会危机转化……

中国,难道就走不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点此返回 【2010考研时事政治专题】

推荐阅读:>> 沪江考研精华汇:考前四十天必读 <<  

考研最后冲刺欢迎报名参加【2010研英强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