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然而各科复习的时间安排不一样。考研政治的复习从暑假开始即可,但是对时政与形势政策的关注和背景知识的积累应该从现在就开始。

近几年的真题的命题风格越发灵活,与时政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比如刚刚考完的13年真题里面五道分析题的材料全部来自当年的时政新闻或报纸报导。其中史纲分析题考察的复兴之路和中国梦,以及当代分析题考察的美国重返亚太和战略东移都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对时政的理解进行归纳。尤其是当代这道题,书上是没有相关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的考生开卷都很难答到点上。但是如果平时就注意看新闻和电视,其实并不难,因为这个话题今年一直在讨论,有大量的分析和专题报道,有一定了解的话,很容易就可以展开回答,至少拿到平均分是没有问题的。下面结合最近一个大家都关注的热点说一下要怎么看新闻。

19日以来,中国中东部一直被雾霾笼罩,北京、石家庄等城市深锁其中。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一条深褐色的“污染带”。

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北京甚至口罩兜售一空;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山东、湖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封闭,北京至武汉的动车被雾霾“拦停”……对此,外媒称这是“最严重雾霾”,“雾情令人窒息”;坏消息还上了新闻联播头条,罕见地就雾霾说了8分钟。(注意新闻联播是一个很简单有效的获取时政新闻的渠道)

雾霾,罪不在“雾”,雾本身是干净的,它是由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真正造成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霾。至于雾霾天气的形成,专家认为有天气因素,如大气环境相对稳定,气压低、风小等,导致空气污染物囤积成霾,并借着雾大唱主角儿。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是首要污染物。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有人粗略统计,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7个自然段,一共1398个字……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理念,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理应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恪守的政治理念和执政准则。

但是,这场小半个中国的“史上最脏”天气让“美丽中国”蒙上阴霾。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GDP增长必须干干净净,否则,物质丰富了,而环境被污染了,国民照样会活在恐惧和烦恼中。所以,假如经济结构不调整,增长方式不转变,出行方式的思维不扭转,城市管理水准不提升……那么,建设“美丽中国”恐怕只是虚幻的图景。当然,维护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让阴霾天气不再袭击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比如,施工现场要尽量遮挡、覆盖,避免灰尘四处弥漫;出行倡导“绿色出行”,尽量多乘坐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步行上班,而不是使用私家车。

从考试的角度讲,这次雾霾事件可以考察的角度很多,包括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说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甚至往思修和法基上延伸都是完全可以的。可以预见,十八大的一些施政理念和新提法在接下来一年的新闻时政和领导讲话中会经常出现,而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复习其他学科的间歇应该注意结合时政了解的。除此之外,国际上的大事也应关注,尤其是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以及周边的地区性问题(比如持续发酵的钓鱼岛和中日关系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这些我想同学们本身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至少应该了解一下事件的起因和中国的态度。

以上内容转自肖秀荣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