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英语考前必看模拟题(新题型强化版)

作者: 来源:文都教育 时间:2010-01-04 14:10
英语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Section Ⅰ Use of English
1.【答案】 B 本题考查介词的用法。
【解析】 根据首句“人们生活在充满劝说的世界中”以及随后列举的各种需要劝说的情形,可以推断出,我们的确生活在各种相互竞争的利益中,“among”表达了人们与各种利益的并存含义,其他选项不符文意。
2.【答案】 A 本题考查习惯搭配。
【解析】 该句在对比两种需求,其含义为“你的室友温习功课准备考试的需求先于他对比萨饼的渴求”,take priority over意为“享有优先权”。其他搭配用法为:take advantage of意为“利用时机等;占……的便宜”,常用人作主语;take control of意为“控制”;take the place of意为“替代”。
3.【答案】 D 本题考查名词词义辨析。
【解析】 前面提到人们生活在各种利益中,该句的romantic interest可理解为“浪漫/爱情兴趣”,与此语意构成逻辑关系的只有object,表示(情感)对象,其他不合文意。 [A] objection意为“反对”; [B] projection意为“投射;投掷”; [C] project意为“计划,方案;项目”。该句含义为:就连你爱慕的对象也会另有其他选择。
4.【答案】 C 本题考查形容词词义辨析。
【解析】 劝说别人的目的在于使别人公正地接受我们的观点,根据前文的fair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的and,可推测出该选项应该与fair(公正的)逻辑意义并列,选项 [A] unbiased和 [B] unprejudiced与fair基本同义,若入选则成为没必要的重复; [D] favorite意为“最喜欢的人/物”,也不合文意,故选favorable,意为“赞同的”,选项也说明劝说别人的目的在于使别人赞同我们的观点。
5.【答案】 D 本题考查从句引导词的辨析。
【解析】 influence的宾语从句中的谓语behave是不及物动词,根据语法要求,首先排除带有名词含义的 [A] what和 [B] which;劝说别人能够影响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不是原因,所以排除 [C] why,故选 [D]。
6.【答案】 B 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
【解析】 几个选项都可以跟后文的on搭配,得出不同的含义,但前文讲我们的观点也许不如别人的更具说服力,后文给出不同的情形,根据文意选 [B] ,depending on意为“依赖于;根据”。 [A] living on意为“靠……生活”; [C] resting on意为“依靠”; [D] insisting on意为“坚持”。
7.【答案】 A 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
【解析】 根据句子语法要求,该选项应该可以引导宾语从句,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ensure,其语意为“保证,担保”,其他选项不合语法要求。该句含义为:人们劝说他人时,要努力确保自己的观点得到应有的关注。 [B] assure意为“向……保证;使确信”,常用作assure ...或者assure sth.; [C] insure意为“给……保险”,常用作insure sth.; [D] reassure意为“向……再保证;使消除疑虑”,常用作reassure ...
8.【答案】 B 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
【解析】 上文讲“劝说”这门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益处,而这句中用however引出一些人对劝说的反面看法,首先确定表示肯定意义的 [A] agree和 [D] consent不合文意;而 [C] confront意为“面临;面对”,不能与to搭配,故选 [B] object意为“反对”。
9.【答案】 D 本题考查介词的用法。
【解析】 反对劝说这种做法的人认为,劝说是对他人生活的侵犯,常与intrusion搭配使用的介词为into或者upon/on,其他选项不符合用法。
10.【答案】 A 本题考查逻辑关系。
【解析】 本文作者对劝说持肯定态度,在提及一些人的反对观点后,作者进一步强调自己对劝说的看法,因此选 [A]。其他选项不合逻辑或文意。 [B] In particular用于特别列举说明; [C] For instance用于一般举例; [D] As a result用于给出结果。
11.【答案】 D 本题考查形容词辨析。
【解析】 根据短文首句以及后文to live is to persuade,可以判定“劝说”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A] prominent意为“突出的,显著的”; [B] invariable意为“恒定不变的”; [C] evident意为“明显的”,而 [D] inevitable意为“不可避免的”,符合文意。
12.【答案】 B 本题考查形容词辨析。
【解析】 作者列举了各种性质的劝说行为,连词or前后的词义相对,degrading意为“有辱人格的”,在句中含义为:某些劝说令人感到有辱人格;与此语意相对应选 [B] inspiring,意为“鼓舞人心的”,其他选项不合文意。 [A] embarrassing意为“令人难堪的”; [C] upgrading意为“提升的”; [D] innovating意为“有创新精神的”。
13.【答案】 A 本题考查动词辨析。
【解析】 四个选项都可以与on搭配,但产生不同的语意。根据or前后相对的含义,前半句讲,劝说者或许开启我们的心智,后面与之相对则该选prey,prey on意为“捕食;掠夺”,prey on our vulnerability意为“利用我们的脆弱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他选项不合文意。 [B] rest on意为“依靠”; [C] put on意为“装出;上演”; [D] fall on意为“偶然遇到”。
14.【答案】 A 本题考查习惯搭配。
【解析】 符合道德的劝说行为要有周密的推理,根据搭配,call for意为“需要”;符合文意。故排除其他选项。call up意为“打电话;使人想起”;call off意为“取消”;call on意为“呼吁;拜访”。
15.【答案】 A 本题考查动词辨析。
【解析】 当我们对目前状况做出决定时,可以利用前人的智慧,合乎逻辑的选项为 [A]。 [B] contribute意为“贡献”,若选此项,原句意为“人们把先人的智慧贡献给现在的决定”,也不合逻辑,故排除; [C] transfer(转移)以及 [D] connect(联系)均不合逻辑和语意。
16.【答案】 D 本题考查逻辑关系。
【解析】 在分析道德上的劝说行为之后,作者需要得出结论,因此排除有转折意义的 [A] However和 [B] Conversely,也排除有递进含义的 [C] Furthermore,故选 [D]。
17.【答案】 A 本题考查动词辨析。
【解析】 人们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周密推理和劝说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能够抑制一种劝说而鼓励并运用另一种,根据句子前后逻辑,选项应与encourage构成相对语意,首先确定排除具有相同语意的 [B] perform和 [C] insist; [D] restrain意为“约束,控制(感情等)”,而 [A] resist带有“不接受”的含义,更符合文意。
18.【答案】 A 本题考查逻辑关系。
【解析】 在分析劝说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后,作者又提及劝说行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该段仍继续论述劝说的重要意义,故排除 [B] Except与 [D] Excluding,它们用于引出跟目前话题不同的内容;而 [C] Including常用于列举与话题相关的例子。该段作者在论述“劝说”这个主题的两方面意义,因此选 [A] Beyond意为“除了”。
19.【答案】 D 本题考查名词辨析。
【解析】 劝说和被劝说作为美国宪法的基石是一种权利,所以选 [D]。right是法律或道德赋予人们的权利; [A] power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控制力量; [B] authority是对人或事控制的主动权; [C] ability是人们主观的能力。
20.【答案】 to 本题考查习惯搭配。
【解析】 常与amendment“修正”搭配使用的介词为to,其他不合用法要求。
全文翻译
说人们生活在充满劝说的世界中,这意义何在呢?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各种相互竞争并存的利害关系中。你的室友要为考试温习功课,这种需求可能优先于他对比萨饼的渴求。你的老师没有改变你的成绩,他也许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就连你爱慕的对象也许另有其他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劝说他人是一门艺术,一门能使别人公正、赞许地考虑我们的观点的艺术。当我们试图劝说他人时,总希望能影响他人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我们也许不能总是成功,由于听者、情境和事情重要性的不同,别人的观点也许更有说服力。当我们使用劝说这门艺术时,就会努力确保我们的观点将得到别人应有的关注。
然而,也有一些人反对劝说这种观念。他们或许视劝说为令人厌烦的对他人生活的侵犯或者是一种操纵或控制。相反,我们认为劝说是不可避免的,生活即是劝说。劝说可能是合乎道德或者不合乎道德的、无私或自私的、鼓舞人心或者有辱人格的。劝说者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或者利用我们的脆弱达到自己的目的。道德上的劝说要求具有周密的推理,并且敏感对待听者的感情和需求。这种劝说能够有助于我们运用先人的智慧对目前的情形做出决定。因此,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于学习抵制一种劝说,同时鼓励并应用另一种劝说。
劝说除了对我们个人具有重要性外,对社会也至关重要。劝说以及被劝说的权利是美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石,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Section Ⅱ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Text1

21.【答案】 D
【解析】 观点态度题。文中多次引用了威斯苏森先生有关克隆的话,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态度。[A中a stupid attempt出现在文章开始部分,是他对于克隆人而非克隆动物的看法,因此[A] 错误。[B] 中not yet close to getting it worked out出现在文章末句,是他对待动物实验的看法,不包括克隆人,因此也不选[B] 。事实上,克隆人还没有开始,谈不上是否接近成功。第二段末句,威斯苏森先生提到克隆是极其低效的,但没有提出因此就应该被禁止。因此,[C]也错误。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威斯苏森先生提出,动物实验中对动物卵的浪费以及动物的自然性流产还可以接受,但研究人就不行。可见,他默许克隆动物,但他反对克隆人,因此[D] 正确。
22.【答案】 B
【解析】 细节题。第一段倒数第二句指出,克隆密斯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该段最后一句解释其原因是:狗的生殖系统似乎是现代科学中一个神秘的领域,可见克隆狗更复杂。因此[B] 为正确项。第三段首句提到,克隆狗是一个商机,能带来丰厚的科研报酬。该段第三句又提到,对于像密斯的主人这样的消费者来说,高额的花销并不是什么障碍。由此可知,[A]不是项目不成功的原因。[C] 原文没有提及,第三段第二句只提到,多利羊克隆成功后,威斯苏森教授接到很多希望克隆狗的电话,这些电话都潜藏商机。但不能由此推知他忙于商业活动。第三段最后两句提到,密斯的主人知道,密斯的克隆体不一定能有与它一样的脾气秉性。在一份用途声明中,密斯的主人和农业机械大学的团队表示,他们“共同期待能研究密斯的克隆体与它本身的差异之处。”可见[D] 也不是原因。
23.【答案】 C
【解析】 理解题。题干引用的话出现在第二段末。前一句话中威斯苏森先生提到在猫或牛的克隆试验中对动物卵的浪费以及许多动物的自然性流产,因此可知,[C]是“危险”的真正含义。其他项文中均未提及。
24.【答案】 B
【解析】 推理题。第三段首句提到,克隆狗是能带来丰厚科研报酬的商机。下文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动物医学院频繁接到电话,以及富人一掷千金想克隆爱犬,因此可以推出答案是[B] 。[A] 项文中没有提及,[C]与文意相反,[D]项原文中密斯的主人只是想要一个密斯的孪生子,而不是让密斯死后复活。
25.【答案】 A
【解析】 细节题。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专家威斯苏森的话,指出克隆人是愚蠢的尝试。第二段最后两句提到,克隆实验的低效性和危险性在克隆人中不可接受。文章末尾再次引用该专家的话,指出现在动物的克隆研究还没完全成功,没有必要想到克隆人。由此可见,技术是克隆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阻碍克隆人实验的重要原因,因此可推知[A] 正确。[B] 明显错误,科学家并不乐观。全文只涉及专家和拥护克隆实验的人的观点,因此无法推知[C] 中的“许多人”。[D] 在文中没有提及。
全文翻译
“我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被克隆的人,”克隆专家马克威斯苏森在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空间狭小的实验室里说,“那是一种愚蠢的尝试。”这种风趣的用来形容克隆人的言辞来自一位富人,他花费数百万美金试图克隆一只13岁的名叫密斯的狗。到目前为止,他和他的团队还没有获得成功,尽管他们已经克隆出了两只牛并且正计划在短期内克隆出一只猫。他们可能会在年底成功克隆出密斯,也可能再过五年都不会成功。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狗的生殖系统似乎是现代科学中一个神秘的领域。
威斯苏森克隆动物的经验使他对克隆人的种种说法十分恼火。在研究“克隆密斯项目”的三年时间里,农业机械大学的团队使用了成百上千只犬科动物的卵,却仅仅获得了一打左右的带有密斯DNA的胚胎,并且没有一个在被转移至克隆母体时存活下来。教授争辩道,在研究猫或牛的克隆试验中,对动物卵的浪费以及许多动物的自然性流产都是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对于研究人来说就不行。他表示说,“克隆是十分低效的,而且也相当危险。”
尽管如此,克隆狗仍是一个商机,能带来丰厚的科研报酬。自从1997年多利羊克隆成功后,威斯苏森教授在农业机械大学动医学院的电话就频频响起。对于像密斯的神秘主人这样的消费者来说,高额的花销并不是什么难题,他只是希望匿名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投入了370万美金来资助这项研究,因为他想要一个密斯的孪生子在它死后继承其优良品质。但是这位主人知道,密斯的克隆体不一定能有与它一样的脾气秉性。在一份用途声明中,密斯的主人和农业机械大学的团队表示,他们“共同期待能研究密斯的克隆体与它本身的差异之处。”
用于实验的狗的命运将由威斯苏森教授的工作来决定。他知道即使有一只能成功怀孕的狗,它的后代,如果能幸存下来,一出生就要面对其他克隆动物所面临的问题:像肺部和心脏发育不全造成的畸形以及体重问题等等。威斯苏森教授质问道,“在我们克隆动物的研究还没有接近成功时,为什么还想到要克隆人呢?”
Text2
26.【答案】 D
【解析】 推理题。文章第一段第一句指出,随着19世纪上半叶民主权利的扩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联邦主义机构的削弱,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出现了。接下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展开论述。从第一句话中可以得知,是民主权利的扩展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A]项颠倒了二者的先后关系,故错误。文中提到“新”的教育观念是在联邦主义机构削弱的情况下产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教育观念与联邦主义有些冲突,并不能得出联邦主义者反对整个教育即[B] 项的结论。第二句作者指出,教育不再是对人们先前地位的确定,而成了获得更高地位的手段。因此[C] 项与文意不符。同时通过该句“不再”(no longer)可以推断出,从前的教育可以确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因此[D] 项为正确答案。
27.【答案】 C
【解析】 细节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文中关于两类人的论述的把握。文章第一段末句提到,教育成了培训,学生也不再是等在那里的绅士,而是要提升自己经济地位的熟练学徒。由此可知,“学徒”与“绅士”的不同就是,绅士不用将教育当成工具去努力争取社会地位,因此可以推测出绅士们属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C] 为正确选项。文中提到教育训练学徒们而非绅士爬上更高的阶梯,所以[A] 项错误,[B]项和[D] 项在文中没有提及。
28.【答案】 B
【解析】 细节题。根据题干land-grant college定位到原文第二段第二句话:国家赠予土地的学校的建立为那些来自非盎格鲁—萨克逊血统、工人阶级和中下层背景的贫穷但有抱负的男孩们敞开了享受高等教育的大门。由此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作者提到为穷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却并未说明只有穷人才能从中获益,也并未把上层社会的人排除在外,因此[C]和[D] 错误。[A] 项中土地所有者阶级在文中没有提及。
29.【答案】 A
【解析】 细节题。文章第三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到,对于绅士们来说,美德首先包括了高雅和风度,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行为方式,教育仅仅是学会高雅的一种方式而已。由此可见,在绅士们眼中,[A]项“行为举止”是最重要的,而不是[B] ,[C]项“道德”,与原文包含很多内容的virtue(美德)不符,[D]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
30.【答案】 C
【解析】 主旨题。考生需通篇把握全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民主权利的延展和联邦主义的削弱带来了新教育制度的出现。接下来,作者主要介绍了这一新的教育观念的内涵,及其与旧式教育观念的异同,并对新旧两种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进行比较。纵览全文可以推断,文章主要讲的是新的教育观念,并未涉及教育的发展问题、社会准则问题,所以[A]、[B] 项都错误。虽然原文中讲到了“等级社会的缺点”,但不是全文所要表现的主旨,故[D] 不正确。[C] 项为最佳答案。
全文翻译
随着19世纪上半叶民主权利的扩展和随即而至的联邦体制的衰退,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开始浮现出来。教育不再是对先前存在的地位的确认,而成了获得更高地位的工具。对于不断进步的新一代学生来说,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他们在自己出生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而是教给他们一些新的品德和技能,从而把他们推进一个不同的更好的世界。教育变成了训练,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的绅士”,而成了一些寻求提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学徒。
在19世纪,大学教育开始被看成是跻身世界前列的一种手段。国家赠予土地的大学为那些有着非盎格鲁—萨克逊血统、工人阶级以及社会中下层背景的贫穷而有抱负的男孩们敞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那些在完成大学学业后而获得成功的穷孩子们的神话驱使数百万的穷人孩子涌入新的大学校园。随着这种转变,教育变得更加职业化:教育的目标是获取实用的技术和有用的信息。
对于那些准绅士来说,美德首先包括高雅的风度和作风,及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表现;教育仅仅是达到优雅的一种方式。而粗俗、笨拙、无礼、举止不当、招摇等都是恶行的表现。而对于那些学徒来说,美德表现在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中。人物必备的品质不是优雅和风度,而是积极、决心和把握机会的敏锐眼光。当懒散的自由化及至挥霍浪费成了绅士的特色时,节俭、自制就成了新学徒的标志。绅士的社会地位已经很高,因此不再渴望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学徒却一直努力地向上攀登。对于学徒来说,原地不动,没有上升就意味着失败。
Text3
31.【答案】 D
【解析】 推理题。第一段论述了经历学业间断年的孩子的父母的感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家庭从经济上、情感上和体力上给予帮助,因此父母可能有帮助孩子成熟起来的美好经历;二是父母间接的感受,即看着孩子们变得更坚强,自己做决定,从而成长。由此可知,[D]项是父母可能经历的。[A] 项中出现了原文中的disaster,但含义不同。第一段第二句中disasters指的是“困难,危机”,是下文提到的“孩子需要家庭给予帮助”的对象。[B] 项与原文义相反,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支持。虽然原文提到父母有帮助孩子成熟起来的美好经历,而非[C] 项中的rich experience(经验丰富)。
32.【答案】 B
【解析】 细节题。第二段首句提到,学业间断年现在很时兴,反映在提供这种机会的慈善团体和私人公司的数目呈巨额增长。[A] 项颠倒了因果关系。第二句前半句提到,威廉王子在智利吃苦的事情(对间断年的流行)发挥了作用。由此可推出[B] 项正确;该句后半句又说,(间断年普及的)趋势十年来一直在加强(has been gathering steam),因此[C] 项被排除。[D] 选项出现在第二段后半部分,此处谈到“学业间断年的时兴”带来的隐患,即一些父母相信公司的介绍,认为精心安排的间断年对于孩子未来的求学、就业都很重要,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33.【答案】 B
【解析】 词汇题。根据下文,gap package包含的范围从backpacking(背包旅行)开始, 还包含working with charities(和慈善团体一起工作), building hospitals and schools(修建医院和学校)以及working as a language assistant, teaching English(做语言助教教英语),因此gap packages指学业间断年期间学生从事的多种活动。因此应选[B] 项。
34.【答案】 A
【解析】 推理题。文章第三段提到了一个问题是计划不周,但该问题选项中没有提及。计划不周的表现有:健康问题(medical)、从未离开过家、期望与现实不符,由此可知 [D] 选项不正确,因为“过低”一词无从推知。第四段接着讲了“学业间断年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是离校生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如果由父母来决定孩子怎样成熟,那么他们不会真正变成熟”。由此可以推知,“父母的干预”会妨碍“学业间断年”。因此 [A] 选项正确。 [B] 与 [C] 原文都没有提及。
35.【答案】 D
【解析】 推理题。第四段首句提到,“学业间断年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是离校生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第五段又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并由文章可知,作者是赞同后者的,“同样18岁的年轻人,先通过工作赚钱,再用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在从新西兰到瑞士的多个避暑胜地执教,回来后申请大学,这样的经历则是完全不同的积极的做法。”由此可知 [D] 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作者认为有意义的。
全文翻译
与度过了充满刺激的学业间断年的孩子的父母交谈,他们的眼神中会有一种含糊不清的东西。这一年中有一些危机,即使是目的最为明确、做事最有条理的学生,在间断年期间也需要家庭从经济上、情感上和体力上给予帮助。父母眼中的含糊不仅仅是因为这段让他们的孩子成熟起来的美好经历,也是因为他们自己间接感受到的生活方式。我们多希望大学前的间断年在我们那个时代就已时兴。现在,我们能看着孩子们变得更坚强,更好地准备从大学中有所收获,或者积极地决定他们将做一些除了获得学历之外的事情。
学业间断年现在很时兴,这反映在提供这种机会的慈善团体和私人公司的数目呈巨额增长上。威廉王子在智利吃苦的照片发挥了作用,但这种趋势十年来一直在加强。学业间断年期间的一整套活动从背包旅行开始,包括和慈善团体一起工作,修建医院和学校,以及常见的做语言助教教英语。然而,随着这种趋势而来的也有危险。一旦父母相信那些学业间断年公司介绍的内容,认为精心安排的一个间断年对于想成为本科生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大学、获得高学历、拥有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和待遇良好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他们就会开始组织并资助间断年期间的活动。
按照学业间断年公司综合机构“走出学业间断年团体”的负责人理查德•奥利弗埃的观点,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计划不周。他说,“这可能是公司或学生的责任,但是最保险的方法是作好审慎的准备。当人们把它搞砸时,往往是因为健康问题,或者尤其是在女孩当中,因为她们从未离开过家,或者期望与现实不符。”
学业间断年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是离校生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如果由父母来决定孩子怎样成熟,那么他们不会真正变成熟。如果一个人18岁时变成熟的方式是在伦敦汉普特斯西斯公园中无所事事地晒太阳,或者花上一年时间和康沃尔郡的渔夫一起工作,那么对于他来说将是有所收获的。然而,多数人还是认为进行某种安排是有利的,而且行动的安排者应是学生自己。
如果18岁的年轻人两周前得到父母的通知,被送去加拿大花5,800英镑学习成为一名滑雪教练,回来后可能只会留下很少的感觉。同样的18岁的年轻人,先通过工作赚钱,再用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在从新西兰到瑞士的多个避暑胜地执教,回来后申请大学,这样的经历则是完全不同的积极的做法。
Text4
36.【答案】 D
【解析】 推理题。第二段第一句说搜索引擎的搜索能力依赖于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或计算程序。由此可见,答案 [D] 是正确的。文章第一段说搜索引擎使流行网站更流行。同时依据第二段第一句得出,作者并没有提到数学方法使搜索引擎更流行,所以选项 [A] 是错误的。选项 [B] alone一词太绝对,所以排除。从第三段第三句可以看出“计算机专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普遍认为,搜索引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它使得那些获得认可和业已流行的网站的主导地位越发得以强化”,因此 [C] 也是错误的。
37.【答案】 B
【解析】 细节题。第二段第四、五句讲到:“如果一个网页被其他很多网页链接,那么它便被标志为重要网页。而且,如果链接到此页的那些网页也是重要网页的话,那么此页也就有可能变得更为重要。”因此 [B] 是正确的。其他选项文中均未提及。
38.【答案】 C
【解析】 细节题。依据第二段最后一句“为了防止有人暗中进行操控,抬高自己的页面等级,这种计算程序经过多年发展已日益复杂,但它仍然是Google取得成功的核心技术。”可知, [C] 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 [A] 、 [B] 和 [D] 都与这一句意思不相符。
39.【答案】 A
【解析】 细节题。依据第四段最后一句:“搜索引擎实际上起到了创造网络公平的作用,提高了无名网站的访问量。”可见 [A] 是正确答案。选项 [B] 是他们反对的观点。选项 [C] 与全文最后一句矛盾。选项 [D] 也与原文意不符。
40.【答案】 B
【解析】 主旨题。纵观全文,第一段“这种认为搜索引擎通过牺牲其他网站网页使流行网站更为流行的看法,现在正受到来自研究领域的挑战”,第三段“计算机专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普遍认为,搜索引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它使得那些获得认可和业已流行的网站的主导地位越发得以强化”,以及第四段“在这篇文章中,圣福尔图纳托与其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德国比勒菲而德大学的同事声称,搜索引擎实际上起到了创造网络公平的作用,提高了无名网站的访问量。”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关心的是“搜索引擎的平等”问题。其他三项都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全文翻译
赢家通吃,这一观点在信息技术界得到普遍认同。的确,电脑迷们还创造出一个新词,叫“Google霸权”,以形容搜索引擎使得网络流量偏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网站。这种认为搜索引擎通过牺牲其他网站网页使流行网站更为流行的看法,现在正受到来自研究领域的挑战。
像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哪怕用户输入一个线索少之又少的问题,它也可以搜索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网站。搜索引擎这种看似神奇的搜索能力依赖于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或计算程序。Google是通过分析网络本身的结构来运作的。其数十亿网页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链接到其他网页,也可以被其他网页链接。如果一个网页被其他很多网页链接,那么它便被标志为重要网页。而且,如果链接到此页的那些网页也是重要网页的话,那么此页也就有可能变得更为重要。为了防止有人暗中进行操控,抬高自己的页面等级,这种计算程序经过多年发展已日益复杂,但它仍然是Google取得成功的核心技术。
Google不是唯一使用这种计算方法的搜索引擎。很多搜索引擎在返回搜索结果时,都考虑某一网站所获得的链接数。鉴于此,计算机专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普遍认为,搜索引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它使得那些获得认可和业已流行的网站的主导地位越发得以强化。那些被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网页更有可能被人看到,也就更有可能被其他网页所链接。
但是,新近发表在ArXiv——一个收录物理学及相关论文的网站——的一篇引起争议的论文却提出,情况并非如此。在这篇文章中,圣福尔图纳托与其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德国比勒菲而德大学的同事声称,搜索引擎实际上起到了创造网络公平的作用,提高了无名网站的访问量。
这些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用以描述两种极端情况的模型。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仅是随机浏览网页。第二种情况,人们仅访问那些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网页。接着,研究人员把它们和网页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令其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在他们所提出的两个极端模型的中间位置,而是与此全然不同的地方。这似乎表明,那些所谓浏览量向流行网页集中的情况,由于搜索引擎和随机浏览的并行使用,其集中程度实际已被减弱。

推荐相关阅读:

关注:前功尽弃“七宗罪”

2010年考研政治模考试卷(徐之明版)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