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精选教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5)
本章考点详解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残酷剥削,逼得人民群众举行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北方的白莲教、捻党,南方的天地会等纷纷揭竿而起。尤其两广地区受西方侵略之害更甚,反抗斗争更激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社会的动荡、黑暗,人民的苦难,自身坎坷的经历,使他走上了反清道路。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和洪仁玕率先加入。随后他们在两广部分地区宣传教义,发展组织。1844年至1848年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三篇文章,宣传教义并为起义作思想准备。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下旬攻占永安州,洪秀全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在永安还颁布了《太平礼制》、《太平官制》、《天历》,建立政治、军事、行政、礼仪等一整套制度。太平军随后由广西进入湖南,得到很大发展。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全军号称50万人,随后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捷报频传。3月19日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至此,建立起一个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
建都南京后,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精兵北上试图直捣北京,未果。西征则溯江西上,扩大太平天国的控制地区,经三年多的反复斗争,到1856年春季,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清军用来包围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亦被攻破,安徽、江西两省大部,湖北、江苏一部分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太平天国所管辖。此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进入了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997文理.25】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有关土地制度的规定。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正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的苍白无力,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正值太平天国全盛之时,1856年8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史称“天京变乱”。其结局是:居功自傲的杨秀清及部属2万余人被杀;有野心的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负气率精兵10多万人离开太平天国,于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为挽救危局,洪秀全封青年将领李秀成为忠王、陈玉成为英王,加上从香港辗转抵京的洪仁玕,重建了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太平军将士英勇苦战,多次重创清军,并与外国侵略军“常胜军”、“常捷军”、“常安军”英勇作战,取得重大胜利。但太平军将士的英勇作战,终未能阻止太平天国形势的逆转。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终在清王朝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995理.6】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省,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农民阶级不仅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忠诚战士;第三,它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特别是《资政新篇》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设想,超出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眼界。第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总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展开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清朝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主观上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他们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和斗争策略,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们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
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