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互联提纲与考点提示(17)
(18)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9) 借贷资本和利息。
(20)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21) 股份资本和股息。
(22)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23)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24)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5)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26)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27)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8) 垄断利润。
(29) 垄断价格。
(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33)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考点提示】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 一G 一W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 一W 一C ‘。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根本区别的。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在流通形式、流通目的和流通内容上都不相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G 一W 一G '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通常把它叫做资本总公式。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考点提示】 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大规模地作为商品买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
(2)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提示】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其他的劳动力;
(2)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的重要特点是,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考点提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运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①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总价值。
②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剩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