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互联提纲与考点提示(16)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考点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末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铁制工具广泛应用,科学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到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既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将被发展了的新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考点提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提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型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4、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考点提示】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交换范围小,以满足私人利益、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为目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主要是为了价值增殖。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考点提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工具和劳动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商品的价值与价值
【考点提示】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商品的价值且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考点提示】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应该懂得,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
8、简单商品经济的墓本矛盾
【考点提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考点提示】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交换种类不断增加.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