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政治理论历年真题精解与考点透析(13)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包括气候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它是社会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整个气候因素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紧迫任务。
(2)全球气候恶化问题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错误的。"中国气候威胁论"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其实只是遏制中国发展。中国正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核心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也属于常考内容,只不过今年换了一个角度而已。第一问在快速阅读材料后就可联系自己平时学到的相关知识回答,答题时一定要将基本理论与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结合起来,因为"有何启示"就强调了这一点。第二问的问题是从材料中提出来的,但是回答问题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回答问题时就可适当脱开材料进行回答。
【相关知识】2007年1月24日至28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第37届年会。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出席本次年会的领导人最为关注的一个议题。会议期间发布的一些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正在加剧,对人类的未来构成严重挑战,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年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强烈敦促美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环境负起责任。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会上介绍了本国减排措施以及新能源政策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授经验和提供技术支持。地缘政治是影响全球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2007年6月6日至8日,一年一度的八国集团峰会在德国北部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举行。气候政策、能源、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自由化以及非洲发展是本届峰会的5大主题,而气候政策与非洲发展两大主题被认为是重中之重。本次峰会被西方媒体形象地比喻为"气候峰会"。
7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总结了峰会当天在"世界经济的增长与责任"这一包罗万象的综合议题下取得的共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峰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的妥协:首先,八国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谈判,并在2009年之前结束谈判,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后的"后京都时代"确定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即争取在2009年前制定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框架协议,填补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空白;其次,八国同意"认真考虑"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方面提出的关于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50%的建议。最后,八国集团在协议声明中表示,世界各国在防止气候变化过程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应当担负起"领导作用"。发达国家将"邀请"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为防止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美国的态度在这次峰会上有了一些转变。此前,美国没有公开表示同意将气候变化谈判纳入联合国框架,因此有可能不参加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而此次八国领导人达成的妥协明确了把气候变化谈判纳入联合国框架的原则,这标志着新一轮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开始的印尼联合国气候大会有可能使美国参与进去。而且,将气候变化谈判纳入联合国框架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参与谈判和决策,使这一过程更加全面、合理。然而,八国气候协议没有确立防止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这对会前竭力要推动八国峰会确定具体目标和时间表的东道主德国来说,不啻是一个挫折。确立具体目标和时间表的最大障碍是美国。美国虽然强调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但担心德国等国提出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最终未能同意设立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减排目标,仍将防止气候变化列为"自愿"的范畴,这表明美国尚未根本改变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