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一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作者: 来源:万学海文 时间:2008-07-23 09:52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上述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客观地存在于商品经济活动中,并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按照这一规律办事,才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价值规律具体是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的,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所以,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要实现等价交换,就要求价格必须符合价值。但是,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并非始终与价值相等。因为价格只是以价值为基础,决定价格的除了价值这一因素以外,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是,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高于价值。但这并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第一,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它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第二,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受价值制约。第三,从一次交换来看,市场价格和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价格变动和供求变化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时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价格低于价值。这种状况意味着对生产者不利,而对消费者有利,从而导致供求关系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是供不应求,情况则相反。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结合在一起,导致价格变动与供求状况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这就是供求机制。由于供求机制的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会长时期持续下去,供求关系不平衡也不会始终不变。价格的波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是围绕着价值这一中心进行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通过价格运动表现的过程中,也是和竞争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竞争是商品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和扩张行为的概括,它的商品经济固有的现象。由于价值规律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处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过程中人们采取的各种行为,就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首先,价值的决定离不开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竞争过程中确定的。其次,价格的形成离不开竞争,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就不会形成市场价格。再次,价格的运动离不开竞争,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是在竞争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与竞争是交织在一定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对经济活动起调节作用,是因为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这个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市场的供求变动和价格波动就成为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多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使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者收入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把他所拥有的生产资源转向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从事其他商品生产。反之,某种商品生产过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生产者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其他生产者把资源转入这一商品的生产。所以,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和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调节,实际上是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起作用。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使资源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部门中进行流动,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的条件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获得超额收益;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正常收益;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只能得到低于正常收益的收益,甚至会亏损,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促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正是在价值规律这一作用的支配下,商品生产者具有为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动力,使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成为生产者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同时也产生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价格的运动和竞争反映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处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的,这一机制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从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看,不管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市场活动中,只有当他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社会就不承认他的劳动。从竞争机制来看,各个商品生产者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劣。因此,这一机制在客观上就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得到较多的经济利益。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则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所淘汰。

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的原则,它是使整个社会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力经济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同优胜劣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优胜劣汰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商品经济中的优胜劣汰,就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作用的具体表现。

当然,在充分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造成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并不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原来生产条件比较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较高收益,就可以进事步用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取更大收益,结果越来越富。原来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不仅没有能力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往往就会越来越穷,最后破产。这就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又需要政府采取其他的措施,把市场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四、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不可能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从这一意义上说,劳动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的这种基础地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决定的,这是不能改变的。任何认为可以离开劳动价值理论来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其结果必然会最终否定剩余价值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在当时,劳动价值理论既有合理的内容,又存在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使这一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时代在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也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样,才能使这一科学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使这一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剩余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最终揭示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今天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

其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在劳动与资本相对立的环境中来分析价值问题的。我们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总的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对立的经济关系。我们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再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分工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这一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是非常充分的。我们今天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而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呈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学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煌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要比以前丰富得多。

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在今天,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总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以发展了的理论为指导,从而准确地把握和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