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一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作者: 来源:万学海文 时间:2008-07-23 09:52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达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演化到现在的货币形式。价值形式最初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水平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生的物物交换关系。简单价值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1只羊=2把石斧

在这里,一种商品(羊)的价值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石斧)的交换关系而得到表现。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羊)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石斧)来表现的,即它的价值是由另一种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因而商品(羊)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等式右边的石斧则以自己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羊)的价值,因而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

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行为的经常化,商品从个别交换变为同多种商品进行交换。扩大的价值形式可用等式表示为: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更为充分。由于羊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来表现,从而也就更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也表明,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来表现。扩大的价值形式使价值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具有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它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都可以作为等价物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商品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充当等价物。扩大价值形式的这一缺陷,使交换活动仍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因为各种商品都充当等价物,使得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无穷的系列,从而使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不能通过一个统一的等价物来进行。

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中的等价形式,就是一般等价形式。起着一般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取得一般等价物地位的商品,是以社会价值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就可以用这种一般等价物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由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不一样。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性,使整个交换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交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使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形式发展。

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在货币形式中,由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充当货币的要求,金银就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有了货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级: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即货币;另一种是货币,它们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随时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现,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发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货币产生后,以货币为媒价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过程。因此,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分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自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一定需要现实的货币。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为此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例如,镑。这种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价,就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打破了物物交换只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行的局限。这种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的分离,一方面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买卖脱节,形成商品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为了方便,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产生了信用货币。由于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又出现了"电子货币"和"网络货币",这都是一种观念性的货币。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上述公式调整为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单位货币流通次数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在这两种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许多商品生产经营者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如果其中某一个生产经营者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商品生产和经营无法顺利进行,因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值作用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在当代,少数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显著的上涨。它的产生原因是下列三点: 

(1)、需求拉动     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价格上涨  

 (2)、成本推动     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造成的价格上涨  

(3)、结构变化     是指因为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价格变动   

 4、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   它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   

 (2)、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   

(3)、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5)、汇率因素   

(6)、货币政策变动   

 (7)、金融体系效率低下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