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高分版)TEXT 4

作者:印建坤 来源: 时间:2008-06-27 11:05

参考译文:

二战后的几个时期里,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成为美国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同样地,约翰·Ashbery和罗伯特·洛厄尔也争取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名号。但是,这两个家伙可是截然不同。洛厄尔是个公众人物,参与政治活动。1967年,他和梅勒肩并肩抗议越战,梅勒在其小说《夜行军》曾描述了这些情景。洛厄尔选择的主题宏大,把自己想象成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和自己的恶魔战斗。而Ashbery的诗却颇有闲逸气。于他而言,做诗就好像是在桌上滚动的色子,纸上呈现的词精妙地散落着,彼此都羞涩地挨在一起。其不断的语气变化又使得本来变化莫测的措辞平添了一丝达达派的意味。

  洛厄尔1977年去世,终年60岁,他还号召世界继续前进。而今年年初才庆贺了自己80岁生日的Ashbery,却冷眼瞧着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荒诞。他这本晚些出版的诗集选编了过去20年间出版的六本诗集中的诗歌,其主题不再是象那种临时准备的老套滑稽节目,他戏谑诗歌本身具有严肃性这个话题。他的语气极其不合逻辑,好像读者永远都站不对阵脚。他的语气一会是严肃的,一会马上就成了work-a-day。他的诗歌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中间或夹杂有其他诗人的一词半调,但轻轻地来到读者面前,就好像风中的一丝气息而已。

洛厄尔遵循严格的格式,他最后的一些作品有完整的十四行诗体例。Ashbery先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格式,只是有点怪异罢了--比如集锦(其他诗人作品的杂合),比如潘顿诗体(一种马来西亚诗体,据说是由维克托·雨果引入19世纪的欧洲的)。他常以一种随意、会话式的方式创作,关键就在于每行结尾不必非得符合格律。在他的许多诗里面,两节之间常是有点滑稽的对立。Ashbery先生喜欢用明喻。虽然这是诗人的惯用手法,但他却把这些比喻单独挑出来,好像要戏谑诗里面明喻这个概念。比如"紫罗兰纵声开放/ 宛如空桶里的一句毒誓"。

对于洛厄尔,生活是件严肃的事情,正如他本人一样。而Ashbery的生活方式却不止是因困惑而轻轻地耸一下肩,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和洛厄尔不同,他的诗既不是自传性质的,也不是忏悔的。他并不那么较真。"生活的全部是不是只是迁入新居?"这个问题让一个诗人来回答,可是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