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进行前:浅谈考前职业规划

作者: 来源:网络 时间:2012-07-20 12:15

(三)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充分了解

读研之前,张玲玲有一份旁人看来很羡慕的工作——事业编制的市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员。因为一直无法落实公务员编制,33岁的她总是对身份和待遇被区别对待而感到忿忿不平,于是一气之下决定辞职考研。由于本科毕业后英语落下很多,为了确保考研的顺利和成功,她选择了报考人数较少的中共党史专业,并如愿地被录取为公费生。此前她从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口中了解到,这个专业最理想的工作是进高校、市委党校或社科类研究所,此外一些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以及历史纪念馆之类的单位也有一定的需求,

但随着这两年专业人才的逐步饱和以及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张玲玲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似乎难度越来越大。可是,如果不找专业对口的岗位,除了求职竞争时没有专业优势,自己也觉得浪费了读研这三年的光阴和专业研究方面的努力。想想毕业时自己在性别和年龄上都不占优势,张玲玲真的后悔不该意气用事。

从考研的角度看,社会需求情况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往往对考生的职业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往往会使考生趋之若鹜,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那些社会需求量小、就业前景不够好的专业,会引起考生对“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担忧,所以门可罗雀,成为所谓的冷门专业。张玲玲所就读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中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但是近年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以及传统岗位的饱和甚至减少,就业面趋窄,就业难度增加。加之张玲玲在报考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其对就业难度的心理承受力自然也就相对较差了。

但另一方面,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一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目前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很可能出现三年前报考时门庭若市,三年后毕业时无人问津的巨大反差。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对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做适当的了解和评估,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目前的社会需求是否平衡,评估未来的专业需求状况。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待遇高且职位需求量大,但近年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出现明显“缩水”。反而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或者新兴专业,如信用管理、资产评估、物流管理、房地产评估等专业,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从就业的角度看,社会需求不仅仅包括社会和经济体系对各个专业的需求情况,还涵盖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不同的职业或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同样是招聘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高校外语教师和外企老总助理这两个岗位对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显然都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或岗位对毕业生职业修养的要求也迥异,同样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技术工作往往要求具备认真、严谨、创新的特质,强调团队精神,但如果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则可能更注重其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我们只有在认识自我、找准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关注人才市场的走势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匹配,才能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案。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因此某类职业的发展前景不仅仅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间接相关,还和这类职业与社会需求的供需情况直接相关。例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所有者需要将产品的销售及服务进行专业分类和划分,因此有了一级代理商和二级代理商之类的区别。同时,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还促生了许多新兴行业,我们只有保持关注社会需求的高度敏感性,才能及时把握机会。像会展策划师这一新兴职业,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展而应运而生的,它的工作范畴涵盖了会展项目的市场调研,进行项目立项、招商、招展、预算与运营管理等方案的策划,项目销售以及现场运营管理等,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像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乃至衍生出的做布景的美术设计,做文案的中文、新闻,做广告、搞招商的广告学等专业的人士,都有可能凭着悟性和整合能力分一杯羹。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