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讲义:马哲第一章答疑解惑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4)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这是两者相区别之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什么?
(1)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这种观点具有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4)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其产生根源有:
(1)历史根源: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就比较容易相信精神的力量,或者说从内心希望精神是第一性的。
(2)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剥削阶级)的需要,他们需要用这种思想去控制人民的思想,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以达到统治的目的。所以剥削阶级会用此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
(3)认识根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