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之役:你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相对于名牌大学白热化的竞争来说,普通高校的境遇则显得有些寒酸。报考普通高校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一些,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普通院校成了考研学生心中的“鸡肋”。但近年来,普通高校的地位有所改善,一些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也吸引了大量报考者。普通高校热报的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并非偶然,它的出现也有多种因素。
1.就业地理位置的考虑。一些考生的计划比较长远,很早就把目标院校锁定在自己心仪的工作地点。读研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对城市文化和地理位置的熟悉等,在找工作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再者,毕业后异地找工作非常吃力,远途往来的不菲费用且不说,临毕业忙于论文答辩、办理离校手续等各种琐碎杂事,时间安排上也非常不便。在就业理想地读研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专业选择的考虑。一些普通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北京大学,但其对外汉语专业实力丝毫不逊于北大,是众多有志于在对外汉语领域一展身手的考生追逐的目标。选择普通高校里专业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报考,同样具备专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还可以避开挤车撞车现象。
3.其他因素。比如报考师兄师姐等熟人就读的学校,可以获得很多便利条件。还有男(女)朋友团聚等其他因素。
以上是针对名牌大学与普通高校在考研选择中进行的综合分析,各位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衡量。下面对高校的研招分数进行双重“把脉”。
分数让我望而却步
在报考研究生时,很多考生把目标院校的历年录取成绩当作报考的重要依据:分数太高便不敢高攀,分数很低便趋之若鹜。这里要跨考咨询师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很多学校录取分数的高低与其专业实力并不成正比,甚至不能代表其考试的难度。有的学校尽管分数高得吓人,但不一定像分数标识的那样难考;很多学校分数尽管很低,但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下面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
一般来说,历年录取分数的高低标志着学校的档次水平与考试的难易程度,总体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报考单位的一种基本估计。但现实中很多考生把它简单化、“神化”了,以为这就是考试难易度的完全体现,导致很多人报考上一年录取分数低的学校,结果挤车撞车现象严重,分数线反而较上一年提高很多。
总的来说,影响录取分数高低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专业课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阅卷尺度。很多学校的考研阅卷评分标准往往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电影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试题相对复杂,阅卷相对严格,所以出现2009年计划招生60人,第一志愿过国家线320分的上线人数仅40余人的现象。同年,山东师范大学的电影学试题相对宽泛,阅卷也相对宽松,结果第一志愿过360分的就有14人之多。但两者复试分数线均为国家线,山东师范大学会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而中国传媒大学则出现降分录取或者接受调剂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传媒大学比山东师范大学更容易考。
2.报名人数有大年小年现象。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报名中,有一种大年小年的现象。第一年报考的人数特别多,分数线就上去了,到了第二年,考生一看分数这么高,就不敢报了,分数线就降下来了,这就是大年小年的问题。往往上年报考人数多,今年报考人数就会减少;同样,今年报考人数少,明年报考人数就会增多。基于这种现象,分数线也往往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减而有所升降。所以,一味地通过往年分数线来决定报考院校也是有风险的,在报考时应慎重考虑。
2011年的同学们在选择确定报考院校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争取综合把握各方面因素,把风险降到最低,将收益赢至最大。选学校是一个艰难的心理战争历程,也是每个考研人必经的旅途。这份心与智的双重历练,也是每个考研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