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了解对方、定位自己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报考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所要选择的学校、专业、导师的各种情况,然后分析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看看两者是否适合。

了解学校、专业、导师的途径非常多,在此就不再啰嗦。要说的只是,名校、名专业、名导师虽然意味着良好的教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更宽广的人际交往圈子,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加沉重的学业压力以及更残酷的竞争。所以,如果你想要报考名校,定位自己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简要谈谈如何定位自己的问题。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以便进行初步的自我探索 "你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你最擅长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你最不擅长的三个方面是什么?""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你的性格"以及"在生命中你最重视的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涉及到认识自我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此外,还要问问自己的心理素质如何,特别是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如何。总之,在选择名校、名专业之际,除了看到它们会带给你的种种好处之外,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你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在作出决策时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3.跳起来摘桃子--选择中等难度的目标

在分析了自我和对方之后,接下来要具体确定目标了--决定报考的学校。在此,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对于我们很有指导意义。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因而该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Ts= Ms*Ps*Is。在这个公式中,Is与Ps有相反的关系,即当成功的可能性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当成功的的可能性增加时,成功的诱因值减少。现实生活中,如何能够让我们追求成功的倾向保持最大呢,也即如何能够让Ts最大呢?试想,如果Ps为1,也即我们100%能取得成功,此时Is会减小,难以保证Ts最大;如果Ps为0,也即我们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此时虽然Is会增大,但因Ps为0, Ts也只能为0;当Ps为0.5时,也即我们有50%的可能性取得成功,此时Is是一个中等值,相对来说Ts较大。这一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任务对于我们来说是中等难度时,对于我们动机的激发是最佳的;任务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动机的激发。可以形象地将之称为"跳起来摘桃子",桃子即是目标,桃子并非摘不到或者唾手可得,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即跳起来才能摘到。

我们年轻人总是意气风发,对未来有太多太多美好的规划。这样的心态原本没错,但却容易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好高骛远。考研中就可见这样的情况:有的考生为了考上理想中的名校,年复一年地充当考研大军,奋战在考研第一线。你可能会反驳说:"我为了我的理想而奋斗,怎么被说成是好高骛远呢?年轻人有梦想难道有错吗?"年轻人有梦想是件好事,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如果你年复一年的名校梦想都以失败而告终,你除了对自己考研这件事情比较失望以外,是否会对自己整个人生都失望呢?原本只是考研信心遭受了打击,但这种打击是否会辐射到你做其他事情上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是经历失败,这种失败所带来的无助感会辐射到我们做其他事情上,让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也显得信心不足,甚至也经历失败。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业上总是经历失败,老师总批评他,家长总埋怨他,那么你会发现这个学生不但在学业上缺乏信心,在其他方面也会显得胆怯懦弱、没有信心。此时,就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对于那些一心报考名校且屡屡遭遇失败的考生来说,一定要留意自己是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因为一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就会辐射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在生活中失去信心与勇气。

那么,如何预防"习得性无助"的出现呢?如果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又该怎么办呢?此时,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中等难度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于自己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遥不可及,此时不但对于自己动机的激发最佳,而且只要我们努力,这个目标就能实现,也就能让我们体验到成就感而非无助感。如果在我们身上已经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我们一定要回头想一想自己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并为之而努力,让自己体验体验久违的成就感。能不时体验到成就感,无助感自然烟消云散。

在这里谈这么多并非打击大家报考名校的积极性,也并非是将大家的名校梦揉碎,而是让大家更加谨慎地对待报考名校这件事情。对于那些为了实现名校梦想而煎熬多年的考生,在此除了表达敬意之外,也希望能带给他们更加理性的思考。

4.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对于"名校一族"来说,竭尽全力提高初试成绩固然重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忽视。初试成绩将是你能否进入名校的第一道门槛,而综合能力才是你能否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制胜法宝。对于那些为了考上名校而在大学期间不惜放弃兴趣爱好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而专注于攻克名校考研题的学生来说,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二类或三类院校的考生总是担心名校的导师会歧视他们,担心自己即使初试分数不错也会在复试中被残酷地淘汰。其实,复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考核,复试被淘汰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自己是二类或三类院校的学生,而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所欠缺。因为不少导师在谈到二类或三类院校考生时曾提到,有些这类考生具有很好的应试能力但在综合能力方面很糟糕,比如不知如何进行一个简单的课题研究,不知道该学科领域相对前沿的研究,甚至有的学生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创造性方面却一塌糊涂。

你可能会说,为了考名校,各种各样的考题已经让我筋疲力尽了,哪还有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呢?其实,综合能力的提升并非要等到大三或大四考研的时候才开始。事实上,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应该注重这个问题。大一大二的时候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便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还要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期刊,如果有机会可以为老师的课题打打杂、跑跑腿,这样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而且对于科学研究也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大三就可以开始尝试做一些小小的研究,哪怕是一个小调查、一个小实验或者一篇小综述。这样不但可以学到关于科研的思路、方法等,还可以发现自己以前学习中的不足,促使自己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此外,通过做一些小研究,你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做科研、适不适合进一步深造。到了大三下期或大四,当然主要经历会放在应试性的复习中,但是别忘了抽空到阅览室去翻看一些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拟报考导师的文章。这样做不但能为你在复试中积累资本,也能为你考上研究生之后打下基础。相信如果你初试通过了,综合能力也很强,无论你是几类院校的考生,你一定会成为名校的一份子。

最后祝愿所有希望进入名校的考生们:无论是否能成为名校一份子,好好工作、开心生活最重要。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名校而活,我们要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