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考研犹豫族:考和不考都好难

作者:秀一 来源:沪江考研 时间:2010-03-30 17:21

我为什么想考研?(请注意,这里的主语是“我”)

1.专业导向:“我太喜欢/太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了!”

看起来这样的两种心态完全矛盾对不对?但其实它们恰恰真实存在于广大考研考生中!专业导向的考研动力其实是很强大的——第一说明了学生本身非常优秀,正在寻求自我突破,这就是求知欲;另一方面还说明了对目标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就是兴趣。这样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其实就足以支持考生走完坎坷崎岖的考研路,并最终见到胜利曙光。

2.学校导向:“我想要去那个学校/我觉得自己的大学不够好”

学校导向产生的动力有的时候也非常可怕!这样两种心理的最初起源其实就是“名校情结”,是对自己没能通过高考实现梦想的遗憾一路持续,直到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考研——摆在自己的面前。常常可以看到“五年圆梦清华”、“三年圆梦五道口”之类的经验文,除了佩服他们的毅力,更多的就是感叹,这该是怎样的动力才能支撑如此长久的奋斗!

3.综合导向:“我需要这个文凭”

“我想考公务员,但是只招收研究生”,“我想早点评职称”,“我想找到更高薪的工作”,现实所迫,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去争取一个研究生文凭的,如果足够理智的话,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动力。只要足够理智,就可以很轻易的计算出这样一次投资之后的受益无限。

4.“我就是不想工作”

最后的这种心理也非常普遍,只可惜这种理由只能提供非常微弱的动力。被这种逃避心理占上风的同学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当真正投入考研之后,会发现考研生活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这时内心的犹豫又将再次翻滚,就很可能在犹豫不决中把大好的备考时间耽误过去,往往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当然,生活永远不乏天才,但即使考上了研究生,没有目标也会促使其荒废三年,到头来再度面对工作这座大山的时候,多数将再度迷茫。

我为什么有点不想考研?

1.受够了学校生活,不想再学了

只是因为厌倦了,失去斗志了,感觉继续读下去也只会产生更多消极的心态,让自己对自己失望。如果你属于这种心理主导的话,还真的得好好听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如果真的不想学了,那就不要强迫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迷茫期,没有目标的话,就去寻找目标!不考研那就去工作,那就去充电、去做志愿者、去旅行,甚至创业——总之,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你认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大胆尝试吧!收获往往大于你的预期——因为即使是失败,你至少也拥有了宝贵的失败的经历!而每一段经历,都将是一段财富!

2.只知道想考,但却不知道考什么样的研究生

盲目想要考研但其实自己的目标也并不明确,所以有种有力气但不知道怎么使劲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类同学的问题就出在没有整明白考研对于自己来说的意义所在。也许是因为想进名校进名企拿高薪等等,也许是爸妈或者亲友的影响,迷迷糊糊的有这样一种意识。但是自始至终没有用自己的思路去考虑过,考研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到底能力如何,自己到底更适合学习还是工作,自己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路而这条路是否一定需要一个研究生的文凭。

因此对于这类同学,找清自己的定位,认真的为自己的将来做一次打算,也许你就能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了。

3.迫于家人/友人/氛围等,不得已而考研

非主动要求学习的话,确实很难坚持到底。无论你的压力来自哪个方面,但没有任何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盲目的随大流或者听爸爸妈妈的话,并不见得是个最好的选择。周围的人劝你考研,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但如果你并不能在内心完全认同他们的话,那换你又是否拥有足够的底气说服自己,说服他们?如果你拥有这样的底气和明确的理由,那恭喜你,你比大多数人都领先了一大步,因为大多数毕业生(甚至毕业多年)其实也不见得清楚自己的方向。

4.公费越来越少,家境不足以支持学费

这类同学其实是非常懂事的。尽管自己非常想深造,但处于对家庭的考虑,采用了先工作这样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就正如给将要饿死之人一把种子那样,和有这样考虑的同学谈及奋斗和职业规划其实是意义不大的。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类同学暂时放下自己学业去承担家庭责任这种行为背后的坚毅和成熟。这类同学往往可以很好的找到自我定位,也大多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但只要条件成熟,他们还会重新踏上考研这条路,并且更有准备,有针对性,有动力——如此一来,他们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5.考出来了又怎样?

现在主流媒体普遍认为,研究生的就业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一方面由于现在企业用人思路趋于理智,不再像往日那样满天要价,非研即博;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想留高校当老师也越来越难,学术之路漫漫长。同时,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持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小白鼠”,宁愿选择一条更加明朗的路走下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专业硕士”“在职硕士”“第二学士学位”等多种方式可供挑选,全日制的传统硕士研究生已然不是我们唯一一条路。所以也可以说,拥有这种思路的同学,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一类。

后记

看到上述的分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很好的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症结,明确自己的方向呢?归根结底,考研这样的“人生重大决定”,一定得慎重。希望大家可以尽快摆脱“犹豫族”,因为“2011年考研号”不日即将起航。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榜

    沪江考研微信 沪江考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