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列对于社会形态分析正确的有

A.社会形态是抽象的                       

B.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C.社会形态是全面的                       

D.社会形态是多样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

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不可缺少。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1页;《大纲解析》第66页。

2.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A.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特征。

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是他把这种进步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物质生产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过程和总的趋势;同时,由于受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以及世界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形态的发展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1页;《大纲解析》第67页。

3.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

A.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越过五种形态的某个阶段

B.主体的历史选择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主体的选择性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的排斥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在没有外来条件严重干涉的情况下,其社会形态将按照自然历史过程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尤其是从世界历史总的范围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史必然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发展,不可能超越其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其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民族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它们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现,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第二,各国、各民族在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时间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同步同时,也不是同一种方式。第三,在某些特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序列上,可以越过其中某个发展阶段。第四,在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序列中,某些国家和民族还会出现一时或长时间的倒退和旧制度复辟现象。

造成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型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首先,主体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的排斥。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其次,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又是在主体选择和创造活动中实现的,主体选择性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的实现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2页;《大纲解析》第67页。

4.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

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

[命题分析] 该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道路的螺旋式是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做的形象化表述。它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发展之所以在总趋势上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因为,在由一系列辩证否定所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舍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了以前发展阶段中的积极成果,又为事物增添了新内容,把事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从而显示出发展所具有的不可逆的上升、前进的基本趋势。事物的发展之所以在具体道路上是迂回曲折的。是因为,事物是通过先否定自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再否定对立面,在更高的基础和水平上返回自身,才实现自我发展的。通过回复实现前进,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沿着一条直线,而是走着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在前进与曲折的统一中实现的。因此,那种抹杀前进行的循环论和否认曲折性的直线论都是错误的。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各种条件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螺旋形或曲折性表现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既包括前进中的回复、也包括前进中暂时的局部的倒退或逆转,这都说明新生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不仅在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而且在于社会主义几乎都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产生,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种格局,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在经济、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一些政策上的失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曲折性是难以避免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3页;《大纲解析》第68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表现在

A.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

B.它深化了对革命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C.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D.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构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现在:

首先,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次,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色,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和现实的道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9页;《大纲解析》第57页。

6.马克思指出:"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这句话的含义是表明

A.任何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结果都必然体现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上

B.在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上,坚持生产力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尺度是一致的

C.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可以代替生产力尺度

D.生产力标准对于全面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是足够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尺度的关系

   "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人类天性的财富"的开发才是目的。对于一个合理的社会来说,手段与目的自然是统一的。如果一个社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拒绝把物质财富真正用于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来看,是不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进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由此看来,只强调生产力标准对于全面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来说,是不够的。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上,必须坚持生产力这一客观尺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尺度的统一,即不仅用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也用人文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数据来衡量社会发展,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7页;《大纲解析》第72页。

7.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质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的一切属性中,只有社会性才是最根本的属性,是本质的属性。一方面,社会性既能够将人同其它一切事物相区别,同时它又能够将人与人相互区别。另一方面,社会属性还是在人的全部属性中处于根本和决定的属性。人的其他一切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都是由这种属性决定的。

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人的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许许多多方面和领域。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或社会集团,都是从其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的。所以,要想准确地揭示现实的人的本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它既是在人的全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又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是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参与者、选择者、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选项A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8.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着人的本质。在人的本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人的价值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是在他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人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价值,其意义就在于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去创造和占有价值。这里,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价值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人的需要必须靠人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从这点上说,人又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也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够能动地驾驭物,实现人的现实价值。

人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性属性使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无论是个人或集团,既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又可以因自身成为别人实践或认识的对象,满足别人的需要而成为客体。人作为价值主体指的是人的自我需要,即人所具有的对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人作为价值客体则指人所具有的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属性。

人的价值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就形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一个都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认为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在于他人,显然是注重自我价值,否认社会价值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9.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

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B.以人的依赖性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抽象性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D.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中,人们摆脱了血缘关系、土地关系的依赖,而具有个体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时间经济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8页;《大纲解析》第72页。

10.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这一观点

A.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

B.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

C.否认了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

D.是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分析。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1)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本性;(4)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5)必须通过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人的本质,才是科学的认识。本题的观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沪江考研资料免费下载中心(10月26日更新)>>>

[考研天天练样刊]您的邮箱